为贾昊这样一位“优秀”年轻人的离开而感到惋惜。我一直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贾昊的死是否还有其他原因。贾昊为什么一定要用结束生命这样极端的方式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由于无法获得更多的信息,我仅就文章中提到的关于他的死因,谈谈我对于当前社会上存在的某些现象的看法。
一、读博和工作——关系和后门
据报道称,去年11月份报考博士被导师拒绝,后来被推荐了北大研究生院、学生资助中心、北京交通大学等几个工作机会,贾昊考试成绩优异、实习表现也受到了中层领导的认可,却总是在校领导层被“奇怪”地刷掉了。……贾昊是被关系挤掉了……
对于任何一件“奇怪”的事情,人们总会有自己的解读。这种解读反映出的是人们对于社会的认知和潜见。从人们对于近来发生的诸多事件的反应来看,无不反映出时下人们对于社会上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现象的强烈不满,如湖南卫视某恶炒选秀歌唱比赛的“特殊选手”“奇怪”地进入了全国二十强乃至十强,被指为幕后有某著名品牌烟草厂老总作后台(一说是其父,一说是其叔伯);某地最年轻市长超乎寻常地几年跳几级,被网友“人肉搜索”,目的是要看看他的背景几何;好几宗“富二代”为非作歹的事件发生后被网友揪出“背后的故事”……,为什么人民群众对于这些所谓“有关系”、“有背景”、“有后台”的现象如此关注,如此不满呢?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社会上确实存在“不靠本事靠关系”的现象,否则,人们面对上述事件时,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潜意识当中闪现“关系”、“人情”、“后台”之类的词语。
那么,是不是社会上存在这样的现象,就应当为此而死呢?答案不言自明。贾昊自己都说过:“我是一个战士,一个奋斗不息的人,一个愿意奋斗不息的人。我想要一个机会,让我走,走出这个以人际为首因的圈子,让我去能力导向和结果导向的圈子。让我去生长,去展开我的生命。”既然他懂得这个道理,又为何会因为缺少“关系”、不愿走“后门”之类的烦恼而终结自己宝贵的生命呢?
既然在内心中已经确信某些所谓名校的博士学位或者工作岗位不是靠或者不是完全靠人的本事而是靠搞“关系”、走“后门”这样的方式决定了归属的,那么又何必去在乎这样的名校博士光环呢?这个世界上,是不是只有某一所名校呢?读博士,到底是为学知识还是为了给自己贴上一个“名牌大学博士”的标签呢?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如果想通了,内心也就释然了,最终才会明白自己生命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但令人扼腕的是,以“德先生、赛先生”为师、拥有悠久革命传统、作为“五·四”运动策源地的北京大学,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没能用她充满学术气息以及人文关怀的双臂保护自己的学生,反而因“关系”原因“奇怪”地刷掉了这个希望留在母校继续工作的学生,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有些不屑和愠恼。当然,需要声明的是:相关事实未经核实,此处权当假设吧。
固然,如果真像报道中所说的那样,贾昊只是因为没有“关系”而不是因为他不如别人更适合从事北京大学或者北京交通大学的相关职位被“奇怪”地刷了下来,那么,这些单位的某些人员,无疑是间接杀害贾昊的凶手,按我们老祖宗的说法,这些人是要遭报应的。
二、自信和自尊——懦弱和自卑
“阳光、上进、善良,对人好,这是贾昊留给许多好友和同学的印象。”但贾昊出事后,他的同学和好友才“第一次”去了贾昊家,“第一次去,吓了一跳,像个小仓库,墙上挂满了衣服,架子上堆满了药盒子。找个落脚的地方都很难。”研一发放助学金,他完全可以领。大家都知道贾昊经济上比较困难,结果贾昊把助学金让给了别的困难同学。
同学和好友直至贾昊去世,才“第一次”去了他的家;自己经济如此困难,却把助学金让与他人。这一方面说明贾昊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但同时也说明他是一个自尊心极端强烈的人。他不愿因为自己的经济条件而显得与别人不同——当然是似乎比别人“低”、“差”的不同。其实,这种极强的自尊、自信,往往意味着内心的懦弱与自卑。经济上的困难并不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情,既然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那么如果自己符合条件就应当接受来自国家和社会的帮助。贫穷并不可怕也不可耻,不能因为贫穷而变得对金钱过于敏感,强迫自己在贫穷面前用放弃应得支助的方式,获得在他人面前的“自尊”和“自信”。这样做,是对自己身心的巨大摧残,是极不人道的折磨,这会成倍增加自身心理负担。当贾昊被现实中的挫折猛力冲击时,这种日积月累形成的心理负担就像海啸一般向他冲过来,而他内心的堤坝,终于被摧毁了!——贾昊说,“我现在真的好虚弱好虚弱,现在经不起任何一个人,哪怕只是一个白眼儿。……,我现在太需要别人的认可了,肯定了。”
三、导师和责骂——父亲和父爱
“我导师,他竟然说我没用!说我没用!”……贾昊三年里一直给导师的儿子辅导英语,可以说任劳任怨,居然会被这样骂。每到周日,贾昊都要给导师谢新洲的儿子辅导英语。贾昊称是“陪太子读书”,而且中午饭必定是西红柿炒鸡蛋。这已经成了同学中的典故。
贾昊中学时父母离异,他是一个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男孩。对于男孩而言,父爱是特别重要的。尤其是当男孩成年之后要独当一面之时,他总是认为自己应该保护母亲,因而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对母亲更多地是怀着依赖的情愫。故此,从男孩的成长来看,父爱是男孩获得安全感的最终源泉。我们无法知道父母的离异对贾昊有多大的打击,但从报道来看,他的父亲在他最需要关爱的时候,没有出现过。父爱可能远不如母爱那样温柔细腻,但在最为关键的时候,哪怕是父亲的一顿训斥、一通责骂,都可以“骂醒梦中人”,父爱最终会让儿子顿悟“回头是岸”的道理。
贾昊生前的硕士导师被某些网友指为逼死他的“凶手”,但这显然没有足够的事实根据。因为从报道来看,这位导师可能确实骂过贾昊,但现实生活中这位导师可能就是一个“爱骂人”的人。“爱骂人”只是个人修养问题,并不意味着本性恶毒和凶残。
“这所学院的不止一位同学和老师表示,谢新洲不管在课上还是私下,骂学生成了习惯,毫不顾忌学生自尊心,而且常常骂得毫无道理。贾昊还是被骂得最轻的。”
——如此看来,这位导师非但不怎么讨厌贾昊,反而是对他有几分器重的。否则,贾昊就不可能是被骂得最轻的学生了,而导师也不可能放心地将儿子交给贾昊辅导英语。当然,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没有过多地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这应当说是老师的失职。不论是作为导师还是作为长者,对于自己的学生应当有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不能光用责骂的方式对待学生。
但是,为导师打了三年廉价家教工,似乎也不可能成为自杀的理由。况且,没有事实表明导师用了什么威胁的手段胁迫贾昊这样做。如果贾昊认为导师给的工资不够高,完全可以向导师提出来,毕竟给导师的孩子辅导英语这样的事情,不是攻读硕士学位之应有之意,天下没有哪个高校会把这个算学分吧。
可能有朋友会说,如果贾昊不这样“讨好老师”,可能连学位都拿不到。但是,其一,没有任何事实或者先例可以证明这种推断成立;其二,北京大学硕士学位的授予是不是由一位导师就完全可以决定了的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学位委员会是做什么的呢?学校管理层是做什么的呢?北京大学的硕士学位又有什么尊严可言呢?其三,与导师搞好关系是必要的,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当然,这句古话到了如今不知是否还能适用——但贾昊是不是一定要用这种自己觉得不合理的方式讨好导师呢?如果贾昊不认同导师的学术水准或者人品(“刚才去导师那,他用惯用的湖南腔和惯用手势又把我‘臭骂一顿’,说论文怎么搞得这么恶心。呵呵,貌似他身边没有他不骂的,所以他一开口,我心里却在偷笑。”——贾昊生前与朋友谈及被骂的感受),那为什么还一定要选择读他的博士呢?
贾昊到底希望在导师那里得到些什么呢?是导师的学问和知识,还是父亲般的关爱甚或严厉,或是好的就业工作的推荐,又或是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呢?如果是后两者,那是不是意味着贾昊本身也在逐步地被自己厌恶和痛斥的“以人际为首因的圈子”所同化,所俘虏了呢?
这里,我丝毫没有指责死者的意思,更不是要为谁开脱。只是在对死者表情惋惜和同情的同时,警醒那些与贾昊有着同样境遇的朋友们。
四、亲情和友情——冷漠和弃世
或许,贾昊是不幸的,搜狐网在转载上述报道时所用副标题是“被现实折磨得再无自信”,——贾昊确实受到了现实的折磨;但贾昊又是非常幸运的,——他有母亲相依为命,有朋友在身边开导劝慰,他与朋友之间的沟通也没太大问题,所以,他至少在表面上并不是一个孤苦无依的人。贾昊还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如他在找到工作之后,对朋友说“谢谢你在我这段黑暗时期里的惦记和支持”),因此,他似乎没有理由要如此冷漠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如此冷漠地对待这个世界。
贾昊,你可知道,在你抛弃这个世界的时候,既是抛开了那些你所讨厌或者讨厌你的人,但同时你也抛弃了那些关爱你的人以及你要关爱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贾昊是一个非常冷漠的人——抛弃了与自己相依为命的母亲,让她尝尽“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楚;抛弃了关爱自己的朋友,把他们留在这个自己不再留恋的“悲惨世界”。贾昊这样做,只为那些自己讨厌或者讨厌自己的人,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冷漠吗?这难道不是最不负责任的作为吗?这难道不是很愚蠢的行为吗?
人,是要看得宽广一些的,不要做井底之蛙。仔细想来,贾昊的境遇在同龄人中并不是那样糟糕,他拥有中国“第一名校”的硕士学历,他会弹钢琴会歌唱,他的英语非常棒,他有着英俊的外表(从网上流传的照片可以看到),他有关爱和守护自己的亲人朋友,他还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可能他并不认为这是一份适合自己的好工作)、解决了北京户口,……,但是,正是这样一位非常出色的青年才俊,却最终选择了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看,这无疑也是一大损失。作为旁人,我着实不太理解贾昊的这一举动。但这么说可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吧——没有碰到自己头上来的事情,谁也没有权利说自己就一定不会像他那样做出极端的举动。
贾昊走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画上了本不该这样早就画上的句点。
但愿天堂的入口不需要靠关系走后门才能进去!
但愿天堂里不再有冷漠与不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