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处在改革和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国教育究竟还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对教育有许多担心和意见,教育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图为甘肃省临泽县第一小学学生放学回家。“两基”成就也成为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事业发展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新华社发
2009年岁末,回顾教育事业,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无论是在学生的就学率还是在教育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成绩,这些成绩是不可磨灭的。”
但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在更深一步地思考教育问题:正处在改革和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国教育究竟还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对教育有许多担心和意见,教育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人民群众对教育究竟有什么担心和意见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近年来教育部门和各级政府努力的方向。教育发展的巨大成绩令人欣慰。然而,社会各界、普通百姓对教育仍有诸多不满。
10月31日,中央电视台一则“8项教育潜规则令教育‘变味’”的新闻,披露了当前影响中小学教育的几大现象,如:择校现象层出不穷,择校费限制名亡实存,“奥数班”被各种思维拓展班、思维训练班取而代之,升学率排名由明转暗,“创新班”、“实验班”成为重点班的代名词,节假日违规补课照样进行,有偿家教屡禁不止,集体易地补课取代全日制培训班。
新闻播出之后反响强烈,还有媒体继续总结出了更多的潜规则现象。的确,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优质教育资源有限,一些重点学校以及现在改称的示范学校俨然成为教育界的“特区”,成为某些地方官员炫耀政绩的窗口,由此也滋生了一些腐败现象。为控制生源,一些学校人为设置一些条条框框,多数家长只能默默接受。而且,像交“捐资费”、“赞助费”这样的机会还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一些“占坑班”、“择优班”更成为剥夺孩子幸福童年的渊薮。这些所谓的潜规则只不过是人民对教育不满意的部分现象,已经成为众人皆知的“明规则”、“显规则”。
媒体不断披露出来的高考(论坛)舞弊案件、高教质量滑坡等现象同样引起公众不满。近些年来,尽管加大了打击力度,高考舞弊案件仍然时有发生,特别是冒名顶替上大学之类的事件既让绝大多数正直的考生心理不平,也严重损害了国家大考的公正形象;少数大学生不思进取,整日埋头于网络游戏,恶意拖欠学费,东拼西凑写毕业论文,有了心理疾患而虐待动物或者伤害自己的老师、同学,使得家长忧心、社会担心;个别高校干部、教师利用身份职务之便,收受贿赂,学术研究弄虚作假,利用基建项目中饱私囊,都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形象,打击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殷切期望。
著名学者、科学家和共和国总理的思考
教育问题同样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和忧虑。
2009年新年伊始,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要认真思考,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更多的杰出人才?”
今年教师节前夕,在同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座谈时,温家宝总理深情地回忆起著名学者任继愈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教育的期待。他说,任继愈先生“对我国教育的现状有一种危机感,他尖锐地指出了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而钱学森先生则多次询问,“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温总理说,每每想到这些,自己就“感到很内疚”。
在充分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教育事业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温总理说:“为什么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对教育有许多担心和意见?”同时强调指出,“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11月3日,在首都科技界大会上的讲话中,温家宝总理再次回忆起与钱学森先生的交往。他说,“我作总理以后这几年去看望钱老,他谈的更多的不是科技问题了,几乎每次都是教育问题。他反复提到,创新型人才不足是现行教育体制的严重弊端,也是制约科技发展的瓶颈。他提出要更加关注教育改革和发展,注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应当说,无论是著名学者、科学家还是一国总理,同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感觉是一样的。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受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影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会受影响。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