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开始,哈尔滨市决定利用三年时间,将哈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公助”校全部撤销。如今,三年时间即将过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哈市正在紧张地进行着最后一批的“民办公助”校的撤销、转制工作。
明年,哈市46所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公助”校将彻底消失。也就是说,哈市的名小学、名初中将不再招收择校生,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按照学区就近入学。
今后,学区外的家长想给孩子们择校也只能择“民办校”。
民办
公助
大部分恢复姓“公”个别“变身”民办校
2007年,哈市有70所“民办公助”学校,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小学有46所。在校生约7万人,每年招收新生2万人左右。中小学每年招收新生约10万人,即每年有20%的孩子在花钱择校。择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人“花钱享受优质教育”的同时,也造成一些生源争相拥入名校及其“民办公助”,导致“好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弱校招生日渐萎缩”的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
为此,2007年9月,哈市对首批17所“民办公助”校进行了撤销,并决定利用3年时间,彻底取消46所初中、小学的“民办公助”校。被取消的“民办公助”校将会转变成完全公办校或纯民办校。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2007年开始,哈市大多数被分期分批撤销的“民办公助”校都恢复了其公办校的性质。目前,恢复公办身份的学校完全按照学区招生,不再接受任何形式的择校,实行按照公办校的标准进行收费。学校以前招收的择校生毕业后,学校所有学生都将全部恢复姓“公”。同时,哈市教育部门将对转制后学校的对口学区进行了重新调整,因此,很多学生不花择校费就直接进入这些学校。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了大多数“民办公助”校恢复了其公办学校性质外,这三年的时间里,少数几所“民办公助”校也正过渡为了纯“民办”校。
哈尔滨市的69联中成立于1995年9月,依托哈尔滨市第69中学的优质教学水平的“金字招牌”,69联中迅速壮大,共成立了三处“民办公助”校,均隶属于哈尔滨市第69中学总校。2007年,“69联中”成为全市第一所由“民办公助”校向“民办校”过渡的学校。目前,学校按照民办学校的招生要求,只招收择校生,择校费为每人每年6000元。教师方面,69联中的老师实行的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的过渡原则,即老教师的档案仍归教育局管理,69联中自行招聘的新教师档案放置在人才市场,今后,随着老教师的自然减员,学校也将逐步按照纯“民办校”的人员聘用管理办法进行。
民办
公助
取消“民办公助”大势所趋
“民办公助”校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为满足家长及学生的择校需求”应运而生。这些“民办公助”校大都利用名校的校舍、师资、教学设施而兴办的。也就是说,资产是国有的,管理人员是教育行政部门任命的,师资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抽调的,人权、财权是掌握在教育行政部门手中的,其所有制是国有的。“民办公助”高昂的择校费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争议。
一位教育界业内人士说,名校办“民办公助”校,不仅造成了公办“民校”和民办“民校”的不公平竞争,以及公办学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而且严重冲击了义务教育秩序,违背教育基本宗旨,还造成了公民受教育机会的最大不公平。为此,从2007年至今,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哈市通过撤销“民办公助”校的形式,来达到逐步均衡教育资源的目的。按照哈市三年的计划,明年,哈市46所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公助”校将彻底消失。也就是说,哈市的名小学、名初中将不再招收择校生,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将全部按照学区就近入学。今后,学区外的家长想给孩子们择校也只能择“民办校”。
哈市一位从教20多年的教育工作者也建议,哈市要想逐渐实现中小学生都能享受到均衡发展的优质教育资源,取消“民办公助”校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今后还应该通过新建学校、将优质校和薄弱校重新组合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缩小校际间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