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笔试11月29日举行。计划招考1.5万余人,参考人数达到104万人。首次突破百万大关,创下历年报考人数新高。11月30日,知名评论人朱四倍在其博客发表文章指出,被叫“国考”或者“天下第一考”的公务员考试如此火爆,表面看似乎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国家机关,提高行政效能,但其间隐藏着一系列问题,应当理性分析和深层反思。
政府部门尤其应在公务员热面前保持理性的态度。因为它隐射出了多重社会问题:
首先,104万人争1.5万职位的进一步解释就是招录比为100:1。竞争的激烈程度早已超越高考。一个行业出现太大的吸引力,证明这个行业起码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资源垄断。
其次,很多人并未认真衡量自己是否适合公务员这个职业,而仅把它看成是一次机会,考得上就去,考不上就跑。这种投机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恶性竞争。
再有,很多人追赶潮流报考公务员,多为寻求岗位稳定和政治前途,这不利于实现政府的宗旨,也增加了政府招录人才的成本和难度,极不利于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四,公务员不直接创造社会财富,其报酬是二次分配,由财政支付。公务员考试过热,大量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高学历人才去公务员系统任职,造成企业优秀人才短缺或流失,不利于直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组织的发展。社会精英不是积极去创造财富,而是争相涌向官场寄望权力和分享财富,必然导致社会创富能力的惰化。
最后,调查显示,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招考公务员的平均成本是2.6万元/个。如此高额的职位招录成本,能否与其为社会创造的效用和价值形成正比?
归根结底,公务员热与政府强势不可分割。中国社会结构一直没形成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三元模式,缺乏独立自由的市场和公民社会对政府权力的制衡。政府握有大量资源,处于绝对强势地位。个体择业是理性的,自然倾向强者。对此,政府理应有理性的认识,要从公务员热中看到或有扭曲的社会价值观,并着力规避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