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对2009年全省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进行了通报和分析。2009年,全省人力资源市场提供招聘岗位1574367个,而求职者达到1885747人,求人倍率约为0.83,人力资源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依然严峻。
高校毕业生是求职的主力军
据辽宁省人力资源管理调配中心主任赵顾明介绍,与2008年相比,2009年人力资源市场中的社会用工需求人数增加了116345人,登记求职者数量增加了245826人,分别增加了8%和15%,求职人数增幅明显大于用人需求人数增幅。
在所有的求职人员中,就业转失业人员、新成长失业青年和其他失业人员占据求职队伍前三名。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为143835人,占新成长失业青年求职比重的38.94%,高校毕业生仍是求职的主力军。
据统计,自2009年二季度开始,全省求人倍率连续三个季度稳步回升,从0.82上升至0.85,最后达到0.91。全省劳动力供需矛盾不断得到缓解,就业形势呈现逐渐回暖态势。
“这主要得益于全省实施的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措施,如帮助困难企业走出难关,挖潜增岗,兜底安置困难群体就业、千企万岗见习计划等等。此外,2009年下半年,全省经济态势出现好转,许多中小企业恢复生产,用工需求明显增加,经济发展拉动就业成效显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助理王成鑫分析说。
高校毕业生仍是求职的主力军。
研究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
目前,高学历人才特别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正逐渐成为就业路上“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一族。近两年,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硕士研究生的不断扩招,硕士及以上人才求人倍率开始走低,2008年为0.94,2009年下降到0.8,以硕士为主的高学历人才就业形势开始显露紧迫端倪。
据统计,2005年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硕士学历求职者5370人,2009年人数增至12759人,同期市场需求变化不大,人力资源市场中高学历人才供给大于需求的供需矛盾已经逐步显现。许多硕士生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而就业期望值却很高,出现了无法实现就业对接的尴尬局面。从用人单位角度来看,高学历人才人才选择性增多,许多吸纳硕士就业的科研院校和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提高,纷纷提出博士和教授等更高招聘条件,硕士生就业范围进一步缩减。
在职人员更加谨慎 跳槽人数大幅较少
赵顾明主任告诉记者,近四年,进入全省人力资源市场中的在职人员的数量和所占比重持续下降。2009年进入全省人力资源市场求职的在职人员共有43733人,比上年减少了三成多,仅占全年求职人员数量的2.32%。
“上述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在金融危机的作用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工作的稳定性更为优先,在职人员从务实角度出发,更换岗变得更加谨慎。”赵顾明说。
据介绍,目前辽宁省在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机械制造与加工以及制药等传统产业中技能型、高技能人才短缺严重,广告、金融和信息等现代服务业领域中“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人才也严重不足。
王成鑫预测说,“有事无人做,有人无事做”的现象将持续一定时期。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
在预测2010年辽宁省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时,王成鑫说:“2010年,我省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虽然我省经济处于趋稳回升的重要阶段,但经济走势对就业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政策效果显现也需要一段时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010年我省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24.5万人,较2009年增加了1.6万,再创历史新高。大量的应届毕业生与往届未就业毕业生、各中职毕业生、新成长劳动力交织在一起,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另外,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尚未见底,经济回暖不直接等于就业回暖,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
王成鑫说,随着高校的办学规模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精英型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化教育,高等学校毕业生"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就业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工程技术、家政服务业前景广阔
哪些专业是今年的就业热门呢?赵顾明主任说,化工、采矿、煤炭和机械等传统产业的专业技术性较强并受一定地域经济影响,高校开设相关专业不多,且许多岗位被认为苦脏累差,生源有限。近年来,我省传统优势产业强势增长,用工需求增加,机械制造、汽车研发、采矿冶金、地质测绘、模具设计、机电一体和建筑工程等专业技术类人才越来越受市场青睐,工资待遇优厚,发展前景良好。
“另外,家政服务业前景也十分广阔。星级保姆、月嫂、家教式保姆和管家式保姆等高素质家政服务人员市场供不应求,高端家政需求旺盛与现实中的家政服务市场档次低、项目少、从业人员技能素养偏低形成主要供需矛盾。目前,已有不少高素质人才放下身段,投身高端家政服务行业,并取得不错业绩。”赵顾明说。
值得关注的是,电子信息类人才“过剩”与“紧俏”并存。前几年,电子信息类人才工作不愁找,作为热门职业,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设电子、计算机、软件等专业,市场供给饱和在这两年逐渐显现。同时,电子信息类人才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电子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才培养跟不上市场需求脚步,低端电子类人才出现“过剩”。随着数码、动漫、游戏竞技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能够与时俱进的高新科技人才供不应求。预计未来几年,电子信息类人才总量与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共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