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一流人才-j9九游会登陆入口

    搜 索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一流人才
    2021-12-20 09:52:16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当前,中华民族踏上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北京语言大学素有“小联合国”之称,五洲学子同堂砥砺、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国际化育人环境,不仅让学校拥有了更加开放包容的胸襟,也促使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如何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任务,如何将中外青年学子培养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文明交流互鉴的推动者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完善课程育人体系

      聚焦宽口径、固特色,厚植人才发展土壤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按照“拓宽口径、巩固特色”原则,加强专业方向之间的差异性设计,巩固传统的优势精品课程,增设特色性和现实性较强的新课,厚植人才发展土壤。

      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语言文化吸引力、传播力和交流力有机融合。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有机融合,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近3年来,学校立项建设47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实现“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全覆盖。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索“课程思政”新途径,凝练“课程思政”新模式,立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学校积极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建设工作,已立项25门探索课程、两项教改项目、一本教材。学校从国际学生特点出发,以汉字抄写比赛、书法大赛、朗诵比赛、征文比赛等方式推进“三进”工作,将中国当代先进思想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运用课堂上的“乐中学”和比赛中的“竞中学”等创新形式,为“三进”引入了全球视角。围绕国际学生希望了解的中国有关话题,举办“中国道路大讲堂”等国情类讲座,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背景,挖掘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现象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成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增进其对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的认知、认可与认同。学校引导国际学生发挥母语优势,参与“一带一路语言资源研究”“世界语言政策研究”等跨境语言文化研究,在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中,让中国和平发展对世界作出的贡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植根于国际学生内心深处。

      深化实践育人体系

      聚焦强能力、跨文化,激发人才发展活力

      实践育人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学校按照“增强能力、文化共享”原则,着力通过文化建设、实践调研、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打造常态化、融入化、特色化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激发人才发展活力。

      学校发挥世界多元文化和中国特色文化的正向引导作用,使中外学生在体验不同国家文化的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交流和理解,增强多元文化交流能力。“世界文化节”是北京语言大学的文化品牌活动,已连续举办17届。在盛大的开幕式上,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参与各国文化展示和交流。同时,10多个国家的大使、30多位使馆官员也会莅临现场。“世界文化节”通过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展演,向中外学生传递了“多元共享,美美与共”的文化交流互鉴理念。面向国际学生,加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体验,引领他们参与中国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国家重大节日的庆典活动,前往西柏坡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增进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和友好。

      学校坚持“把专业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实践育人理念,通过社会实践为中外学生提供更广阔、更接地气的交流平台。每年组织300余名中国学生到全国各省区市开展实践调研活动,涵盖“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雄安新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爱国主义教育等众多主题,在实践中了解国情、锻炼能力。面向国际学生,遵循由浅到深、由表及里、与课堂教学适配原则,引领他们从认识中国到了解中国,再到理解中国乃至研究中国,形成“行识中国”“行读中国”“行思中国”三个层次的实践活动,走进国家机关、大型国企、高新科技园区、美丽乡村等,让他们深入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生活,在真实语境中全方位体验、感受进而认识、了解真实的中国。

      学校重视“志愿精神的国际表达”,引领中外学生通过服务他人的公益活动,在志愿外交舞台上亮出“闪亮名片”。学校已有注册志愿者近3000人,其中国际学生志愿者300余人,他们成为“了解中国基层组织”的窗口,“传递爱心和播洒文明”的载体,“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正能量”的平台。中外学生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国际性会议与赛事,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向世界传递大爱。面向国际学生,引领他们参与社区疫情防控、《疫情防控外语通》翻译、冬奥会志愿服务,走进小学生课堂讲授跨文化课程等,增进中外交流互通,搭建中外友谊之桥。

      健全服务育人体系

      聚焦精业务、高水平,强化人才发展保障

      学校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理念,按照“精进业务、提高水平”原则,着力在制度体系、队伍建设、创新渠道上下功夫,增强服务育人工作的合力效应,强化人才发展保障。

      学校不断健全管理服务育人制度体系,增强服务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重视学生诉求,制度的制定和修订会广泛征求学生意见,保证学生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合法权益。面向国际学生,成立了国际学生工作委员会,研究审议、监督指导国际学生的招生管理、教学培养、安全保卫、后勤保障等各个环节的重点工作、重要决策和重大突发事件。

      学校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有全球视野的学生辅导员队伍和兼职成长导师队伍,突出政治和外事两方面要求,细化人员配备与选聘、培养和发展、管理和考核等制度。面向中国学生,实施“爱心·桥”成长导师计划,聘请学历高、能力强、综合素质过硬的机关干部加入导师团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为国际学生配备了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积极推动实施“青年世界成长导师”计划,聘请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导师,由导师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社会,规划设计他们的成长发展。

      学校坚持中外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理念,发展“中外趋同”管理服务模式,实施“服务 体验”活动,创新各类渠道,构建互动平台,打造服务育人品牌,增进服务工作质量,把“育人”作用体现在每一项日常工作中,助力中外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

      (作者倪海东系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刘利系北京语言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郑通
    图片j9九游会登录入口首页新版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j9九游会登录入口首页新版,我们立刻删除。
    相关新闻
    频道推荐
    • 2021/12/13
    • 2021/11/22
    • 2021/12/18
    • 2021/11/29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