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富贵和爱人面临着一个“难题”:该到哪里学做父母呢?他们的行为,是科学育儿的方法,还是过分焦虑的体现?
社区讲堂上,28岁的孙富贵全程举着手机,目不转睛。他将整个讲座全部录在了手机里,视频超过6个g。这是堂讲述如何扮演好父母角色的“亲职教育课”。与现场近400余名“年长”的父母不同,孙富贵是一个仅有10个月大宝宝的奶爸。他和爱人有一个共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自身都做不好,如何当得好这个“老师”呢?“可第一次做父母,又啥都不懂。”尽管他们在孩子还未出生前就已经开始了“父母学习”,但还是觉得孩子成长得太快,自己快跟不上了。
去社区上课
“针对‘白纸父母’的‘父母课堂’并不多见”
几天前,一场讲述如何扮演好父母角色的社区“亲职教育课”,在锦江区成龙街道辖区的一个校园进行。现场,可容纳近400余人的会议室坐得满满当当的。28岁的孙富贵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年轻家长之一。还差些天,他的孩子就将满11个月了。
在这之前,本就在社区上班的孙富贵第一时间就得到了这堂课程的消息。“机会难得!”他给爱人胡玲发了条短信。爱人回信“支持”,但因工作关系无法一起前往。孙富贵回复:把课程内容录下来带回家一起看。
“问题孩子的根源,几乎都来源于问题父母。”课堂上,授课老师的一句话说进了孙富贵心里。
开场不久,孙富贵就拿出手机,打开了录像界面,全程举着,一直到课程结束。近一个小时的课程,占了手机近6个g。他想当场发给爱人看一看,又实在太大。当晚回到家,一家人才抱着孩子完整地看完了全部视频。
这并不是孙富贵第一次参加该类型讲座。从妻子怀孕开始,两人就一起参加了五六次社区的育儿课堂培训,为做一个合格的爸爸妈妈做好准备。孩子出生后,也会参与医院的护儿课堂。只要有相关的课程,夫妻俩有空便一定会参加。他们达成了一个共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自身都做不好如何当得好这个“老师”呢?
但尽管他们在孩子还未出生前就已经开始了“父母学习”,目前孩子也仅仅10个月大,可还是觉得孩子成长得太快,自己已经快跟不上了。
孙富贵意识到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他向记者讲述了他亲身遇到的几件令他感触深刻的育儿故事。“我在社区工作,之前就遇到一个13岁娃娃因为他妈不给两块钱买零食,就冲动得要跳楼的;也有一些娃娃不学好,屡次盗窃的;还有身边亲戚孩子在父母关系影响下性格怪异的……”
“身边有人说我们考虑得太超前了,其实没有,现在累点以后就轻松得多。”孙富贵说,“不过,另一面,我们自身也是一张白纸,怎样才是带孩子最好的方式呢?”
但问题是,夫妻俩发现,当下针对他们这样的“白纸父母”的“父母课堂”并不多见,更多的信息,来自老一辈的经验之谈以及互联网上不成体系的零星指点。而孙富贵觉得这远远不够。
加入育儿群
“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的年轻人”
孙富贵讲述了自己初为人父时的一个举动:孩子出生后,睡觉时老喜欢踢被子,时常莫名“哇哇”乱叫,睡觉总是睡不好,这些可能是众多育儿者们常见的一些情形。但现实是,一方面自己特别想弄清楚“为什么”,另一方面自己又完全没经历过,完全不懂。他的选择是求助百度。“你会发现网络上有很多人都搜索了类似的问题关键词,说明很多父母其实跟自己一样都是‘小白’,而又想知道答案。”
“但这些答案又并不足以完全解答疑惑,大多只会告诉你可能的原因,但不会告诉你咋办,或者说得很浅显,看完后似懂非懂。”孙富贵说。好在,当初孩子出生的医院提供了几次与之相关的护儿培训。
可这样的培训仍有一定局限性。“可以告诉你一些基本的幼儿特征,护理技巧,但仅仅适合孩子两三个月期间,他在成长,长得很快,且心理也在成长,后续问题就跟不上了。”孙富贵说。遗憾的是,短短几次的护儿课堂并不足以满足需求。
孙富贵做过一个实验:把插电板的线拔了,放在桌子上,在孩子跃跃欲试时,就告诉他“这个危险,不能耍”,多说两次,小家伙自己就不玩也不碰了。“孩子肯定有好奇心,但在你反复告诉他不能做时,他懂,只是不能表达,这其实就是他心理成长的一个表现,父母的言行已经开始对他产生影响了。”
胡玲加入了一些妈妈群,群内妈妈们不时会交流各自的育儿经验,但胡玲觉得,每个人的方式不一样,不一定就对自己孩子有用,且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的年轻人,都没有经验,这种交流对于自身用处不大。
孙富贵也在朋友帮助下,加入了一些育儿微信群,群内老师有时也会发布一些文章,接受一些父母的咨询。但他发现,其中很多都是孩子年龄较大的家长,且不少是孩子已经出现问题了。适合他这个阶段的并不多。
“我们有学习的诉求和意愿,但现实的途径和相关的课堂并不多。”孙富贵说。无奈,只有自己摸索。
-
2021/01/04
-
2021/08/29
-
2021/08/27
-
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