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固本、铸魂、打底色,应定位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时代、活在当下,让学生经由有形的传统文化,感悟形而上的悠久文明、不朽思想、无穷智慧,进而将各自的生命体验与优秀文化融为一体,铸就一生行走的力量。
推进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是个需要坚持的行动方向,亦即通过课程化,把握好价值定位、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实施模式、教学活动等,整体、系统、规范、有序、常态、深入地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第一,把握两个定位。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固本、铸魂、打底色,应定位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时代、活在当下,让学生经由有形的传统文化,感悟形而上的悠久文明、不朽思想、无穷智慧,进而将各自的生命体验与优秀文化融为一体,铸就一生行走的力量。因此,传统文化课程要超越知识掌握、技能习练,落脚于素养发展、价值涵养、人格提升,展现“以文化人”的特质。
第二,目标渐次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课程化定位之后,还需要按照一定逻辑,由区域教研部门或学校研制课程化行动指导纲要,对区域或不同学段的学校行动提供必要的引领。任课教师需结合各自的学段特点以及所选主题和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这样,形成由高到低的三级目标,让传统文化教育切实“落地”。
第三,突出核心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悠久独特、蔚为大观,在广博浩瀚、流光溢彩的形式或物态中,蕴含着深邃灿烂、历久弥新的“内核”——思想、信仰、精神、智慧等。除呈现于大量经典外,还体现在戏曲、书画、历法、礼仪、民俗、方言、农耕、刺绣、剪纸、茶道以及传统体育项目等方方面面。应将它们放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理性地加以精选和分类。应着力发掘距离学生更近、让学生更感亲切的地域性特色化传统文化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活地绽放出乡土色彩,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出强大的本源力。
第四,架构立体模式。统筹学科课程、专题课程和实践课程等三类课程。传统文化并不是单项的存在,笔者提倡主题单元式综合构造,即围绕一个文化主题,以“项目学习”的方式,架构一个单元式“文化系”,引领学生经历综合、完整的文化旅程。这种主题系列化、内容集约化、体量适度化、方式关联化的课程构造,不仅可合理使用课程计划,避免课程表臃肿,还可以防止传统文化教育杂乱、零碎、散漫,有助于学生经历深刻的文化体验,形成立体化文化概念及价值认知。
第五,落实教学活动。这些教学包括专题指导课如经典诵读、书法等,学科嵌入课,活动体验课如仪式活动、调研活动、践行活动等,引领学生以多样互补、综合协同的方式展开课程学习。坚持知行相合,让学生通过主体体验,真实触摸传统文化的精华,切身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成功內植优秀文化的精髓,积极生成和传递优秀文化的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州市教学研究室)
《中国教育报》2017年10月31日第7版版名:理论周刊·教育科学
-
2021/01/04
-
2021/09/09
-
2021/09/02
-
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