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在北京、上海、广州、云南、陕西、辽宁6个省(市),对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生活方式大调查。调查共涉及48所中小学校,回收有效样本4196份。经过与2004年同样问卷调查的对比分析,发现少年儿童生活方式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隐患。
少儿生活方式有四大隐患
路边摊吃早餐增多,用餐过快现象增多,情绪化进餐增多
调查发现,有近六成中小学生(58.3%)在家吃饭,16.7%在学校吃,6.0%在餐馆吃,7.2%在路边摊吃,5.3%走路或乘车时吃。80.0%的孩子休息日在家吃早餐。与2004年的城市学生数据比较发现,平日在路边摊吃早饭的比例增加了4.8个百分点,休息日在路边摊吃早饭增加了1.7个百分点。
科学的早餐时间应该是15—20分钟,午餐、晚餐时间应该在20分钟以上。但数据显示,早餐和午餐分别用5分钟以内、6—10分钟、11—15分钟,3种合计比例超过70%;晚餐过快的也有58.2%。与2004年相比有所增加。
调查发现,近半数中小学生看见食物就想吃,近三成有节食减肥想法,近三成因情绪不好不吃或大吃,两成多零食吃多了不想吃饭,两成多因为学习压力大不想吃东西。和2004年比较,这些方面的比例都有增加。
部分学生存在睡眠问题,有近三成没有固定作息时间,近两成在12点以后睡觉
本次调查发现,有70.8%的孩子有固定的作息时间,29.2%没有。对城市孩子纵向对比发现,71.8%的城市孩子有固定的作息时间,比2004年的调查结果(73.0%)有小幅度的减少,降低了1.2个百分点。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睡眠问题。例如,有近三成表示很难入睡,近半数曾经为完成作业少睡觉,三成多上课或写作业的时候打瞌睡,近两成很晚睡,近两成12点以后睡。长期熬夜会破坏生物钟,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生长发育。
对学生的睡眠不足原因进行调查发现,首先与作业有关,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作业多和写作业慢,选择比例分别为45.3%和30.3%;但是也有一些孩子存在睡眠障碍,例如睡不着(25.6%)、做梦特别多(19.4%)等。另外,因为看电视、上网、玩游戏晚睡的比例均在一成以上,值得父母和教师高度关注。
纵向对比发现,因为作业多睡眠不足的比例下降了5.9个百分点,因为写作业慢睡眠不足的比例下降了3个百分点,但是“环境太吵”上升4.4个百分点,“看电视”上升2.8个百分点,上网上升10.8个百分点,玩游戏上升6.6个百分点。可见,网络与游戏对睡眠的影响有明显增强。
逾两成学生课间很少或几乎不出去活动,平日课余运动时间不足一小时的比例超过六成
调查发现,学生课间越来越懒得动。“几乎每次都出来”的比例只有17.2%;“经常”出来的有27.2%,“有时”出来的有32.2%,以上合计76.6%。但是,课间“很少”出教室活动和“从不出来”的,分别为20.6%和2.8%,合计为23.4%。
对比2004年的数据,2016年课间出去活动的比例为80.1%,不太出去活动的为19.9%;2004年课间出去活动的比例为84.2%,不太出去活动的为15.8%。数据还显示,学生的课余运动时间也远没有达到国家标准。每天课余体育运动时间不足1小时的比例接近七成。
学习日近半数、休息日近四成少年儿童课外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因为看电视、上网不出去玩的比例明显增多
统计发现,上学日有47.5%每天阅读课外书不足半小时,有21.0%花费30分钟到一小时,31.5%阅读时间超过一小时。休息日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的比例为38.8%,13.4%阅读半小时到一小时,47.7%超过1小时。另外,经常去图书馆的比例仅为22.4%。
2004年因为看电视或上网不出去玩的比例为38.9%,而2016年为53.7%,上升了14.8个百分点。
影响少儿健康生活的四大因素
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不足
观念决定行为,孩子们对饮食、运动、睡眠、休闲等方面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调查发现,有26.1%认为水果可以代替蔬菜;20.2%认为进口食品比国产的好;20.1%认为喝饮料比喝白开水健康;12.7%认为价格越贵的食物营养价值越高;33.9%同意“睡眠不足可以补回来”;26.3%同意“为了学习少睡点觉没关系”;有近三成(28.4%)认为学习比运动重要。
自主安排生活的权利被弱化
生活的权利应该属于自己,但是调查发现,有部分孩子难以自主安排生活。有17.1%在调查前一周的课余没有随意玩的时间;上学日每天玩耍时间不足一小时的有60.3%,休息日玩耍时间不足1小时的有32.9%;有52.2%的父母曾经对孩子与伙伴一起玩加以限制、阻拦。而且,对比城市数据发现,这种现象在加剧。2016年比例为25.8%,较2004年(16.6%)增加9.2个百分点。
缺乏家庭、学校的全方位支持
少年儿童是否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家庭关系紧密,父母的生活方式对孩子具有基因式的影响。调查发现,有两成父母经常带孩子去餐馆吃饭,有四成父母从来不和孩子一起运动,有三成多父母曾经在餐桌上训斥孩子,还有些父母经常自己上网玩游戏到很晚。
此外,中小学生的生活方式还与学校密切相关。如果学校更重视学生的成绩,作业太多,课间不许出去,老师占用课间操、体育课、课后运动的时间,自然会影响到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调查发现,感到课业负担重的学生有三成多(30.3%),上学日写作业在2小时以上的比例为37.9%,休息日写作业2小时以上的比例为57.7%。
互联网给生活方式带来隐性影响
“00后”一代作为网络原住民,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互联网 ”时代的新生活。但是,我们也看到,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性伤害。调查发现,有半数多孩子小学生因为上网或看电视而放弃出去玩耍的机会,有一成多因为上网而睡眠不足。互联网使一些少年儿童习惯了晚睡、少睡、不运动、不出门。这一现象值得父母和老师关注,要避免互联网的双刃剑效应,尽量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引导少儿健康生活的四条路径
父母要做健康父母,建立健康家庭
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生活教育,培养孩子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每一位家长的责任。父母要特别重视自己的健康素养与健康生活行为,要为孩子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和孩子一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父母也要重视健康家庭的建设,为孩子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把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纳入学校教育
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教师要摒弃那些为了成绩而忽视学生健康的行为,在课堂教学、课间活动、课外实践中积极加强健康教育以及生活方式养成教育,把健康理念贯穿在教学中,也贯穿在陪伴所有学生、陪伴学生成长的所有阶段。学校要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设计不同的健康生活教育课程,把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看作与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教学同等重要,用适合孩子们接纳的内容对他们进行生活方式教育的全覆盖。
多渠道提升孩子们的健康生活素养
当代少年儿童是网络原住民,融媒体已经走进他们的生活。门户网站、电视、报纸、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多种媒体,均应深入宣传健康生活理念、知识、方法、技能、规律等,使孩子们不仅掌握科学的生活知识,还要学习到健康生活的技能。
多角度宣传健康生活方式
社会应以共建共享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区的不同作用,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提供资源与环境。要积极发展健康文化,大力推进健康生活的专业化指导,大众传媒及明星偶像应重视健康理念的宣传,引导孩子们了解健康生活的价值。在提供健康生活资源的同时,也要给他们切实有效的生活指导,在营养保健、医疗卫生、科学运动、积极休闲、安全旅游等方面开发一些有趣的生活资源,更好地为少年儿童健康生活服务。
(作者:孙宏艳,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
《中国教育报》2018年01月11日第9版版名:家教周刊
-
2021/01/04
-
2021/09/07
-
2021/09/02
-
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