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教师刘美和江沙娅·加沙木帕孜交流中。记者邵国良摄
黑龙江日报9月5日讯 选派优秀援疆教师到阿勒泰支教、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在戈壁滩上援建中小学……建教、支教、帮教、援教,教育援疆,是我省援疆工作的“重头戏”。我省深入推进教育援疆,在项目、人才等方面给予阿勒泰教育系统全方位的无私援助,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援疆教师们通过辛苦付出,把爱心撒满了新疆大地。
一万里的坚守中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
走进阿勒泰地区福海县江沙娅·加沙木帕孜的家时,那天正是他们的民族节日,11岁的江沙娅·加沙木帕孜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尤其是当她看到和她家结为认亲对子的刘美老师时,笑意中带着一丝甜蜜。她对记者说:“最喜欢刘美老师带着她一起读课文,她的普通话太好听了。”
从北极漠河到西部边陲阿勒泰,漠河县职业技术学校援疆教师刘美在一万里的坚守中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
漫步在额尔齐斯河畔,听着河水浪花的奔流声,刘美说,这三年的付出,值得!
刘美凭借在原单位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将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合理综合运用,把信息技术课讲得“活”了起来,同学们跟随她感受信息世界里的纷繁复杂,感受黑龙江的旖旎风光……
听说还有半年她要走了,好多同学都舍不得。尤其是德丽努尔同学更舍不得这位亦师亦友的小美老师……
一个偶然的机会,刘美发现德丽努尔同学因为家庭缘故,每天需要早早起床上学吃不上早饭,她便默默地买好酸奶、面包等早餐,悄悄地放进她的书桌里。一连几天,德丽努尔都一头雾水,不知是谁给她送的早餐。这一天,她早来了半个小时,藏在教室的角落里,早餐的“秘密”映入满是泪水的眼帘,她并没有声张,而是把这份感激埋在了心里。她偷偷观察到小美老师腰部有伤,课余只能坐在班级的硬板凳上休息,便向妈妈讨教如何缝制哈萨克族传统刺绣椅垫。一针一线,50多个日夜,终于在开学的第一天,将绣好的椅垫和奶疙瘩送给了她心爱的小美老师。
一年半的援疆工作结束了,刘美本可以回家和家人团聚,但她再一次申请来到这个她割舍不下的地方。三年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她觉得最对不起的是9岁的儿子。
忍住悲伤把援疆使命扛在肩上
为新疆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是虎林市第四小学副校长车娜的梦想。2018年,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她报名援疆支教,经过组织层层选拔,成为龙江首批万名援疆教师一员。她告别了正在住院的父亲、五岁的孩子,走进高山高寒五类地区青河镇二小,担任学校德育处主任兼13个班音乐和舞蹈教学工作。
课堂上,为了能够让五百多名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迅速接纳自己,车娜采用做朋友、手写签名等方法融入学生中。短短一周,她成了孩子们喜欢的好朋友。现代化教学手段、自制教具的运用,使她受到听课领导和老师的高度认可。
节假日,她与学校教师一起走村住户,同吃同住同学习;为青河“礼赞七十周年”活动做志愿服务,和民族同胞一起歌唱祖国、歌唱党。进疆一年,她共自费购买两千余元的礼物走进少数民族家庭,参加公益活动40余次。
当得知青河福利院脑瘫患儿毛毛因为身体障碍导致孤独自卑时,车娜利用曾从事过特殊教育工作的经验,坚持每周义务给毛毛做言语康复和心理疏导……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动,毛毛开朗了、自信了。毛毛过生日,她发动爱心援友连夜赶排节目,带着蛋糕等礼物到福利院为毛毛举行简朴、隆重的生日会。当毛毛突然大声说:“小姨,我爱你。”在场的人都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选择援疆就是选择奉献”。当工作负荷过大、体力透支导致她发烧时,她没请假。当加班路上接到儿子突发急病入院消息时,当家里的父亲刚做完腿部手术、母亲接着做肿瘤手术时,作为孩子的母亲、父母唯一的女儿,她忍住悲伤,把援疆使命扛在肩上。
“四个精准”推动教育援疆取得新成效
“刘美和车娜的事迹是我省援疆教师无私奉献的缩影。我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精准对接受援地教育需求,以教师队伍组团援疆为基础,努力构建精准式‘建教、支教、帮教、援教’教育援疆新格局,助推新疆阿勒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援疆干部、阿勒泰地区教育局副局长崔志伟说。
据崔志伟介绍,建教即打基础,薄弱教学设施“精准建设”。我省对口支援阿勒泰地区的青河县、富蕴县、福海县和兵团第十师,根据受援地农牧民多、居住分散等实际按需作为,及时调整和增减相关项目,使教育援疆项目更加切合受援地需求。2017年以来共到位援疆资金8.32亿元,其中援助教育项目54个,援疆资金17457.2万元,教育项目资金占援疆资金的21%,在受援地打造了一批“黑龙江援建”的标志性样板工程。
支教即建队伍,短缺学科师资“精准补充”。针对受援地重点学科教学力量弱、教学质量不高、教育管理水平低等问题,2017年以来共选派援疆教师202人(其中计划内71人,“万名教师援疆”计划106人,支持阿勒泰地区高职学院创建25人),教研员98人,艺体专家16人,支教大学生227人到阿勒泰支教。带动受援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为受援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帮教即提质量,围绕学段重点“精准发力”。把提升受援地少数民族教师国语教学能力作为学前及中小学低学段援教工作重点,2017年以来,援疆教师和支教大学生与当地少数民族教师结成国家通用语言学习帮扶对子118对,帮助少数民族教师提升国语水平和教学能力。
援教即重交融,两地合作共赢“精准对接”。围绕受援地和支援地双方需求,开创“院县(校)结合、支用并举”援教模式,有效推动了两地各族干部群众深入交流交往交融。2017年以来,绥化学院、佳木斯大学等多所高校层层优选,为阿勒泰地区输送特岗教师290名、顶岗支教大学生227人、志愿者280人。“‘院县(校)结合、支用并举’援教模式,实现了援教工作与当地需求的精准对接,促进了两地人员的交流交往交融,实现了受援地与支援地双赢。”崔志伟说。
-
2021/01/04
-
2021/08/13
-
2021/08/10
-
2021/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