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6月3日讯 每当夜幕降临,在哈工大格物楼里总会有一间教室的灯是亮着的,教室里一群学生守着电脑,盯着赛道上小车的“一举一动”。在日复一日的优化改进下,小车从能缓慢移动,到极速飞驰,每一次的提速,对学生们来说,都是巨大的喜悦。这间教室就是哈工大智能车俱乐部的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学院团委书记张依老师告诉生活报记者:“自2010年俱乐部成立以来,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迄今共获得国家特等奖1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1项,东北赛区一等奖20项,二等奖9项。”过弯,极速冲刺,完美停车……在这间教室里,一辆小小的智能车每天都在上演着另一种“速度与激情”。
团队成员。
难操控:每辆智能车都有自己的“主人”
2日,记者刚进实验室就被浓厚的研究气氛感染了,一台台电脑、焊接用的各种工具和测试跑道……在这间大约50平方米的实验室里,智能车团队的成员就这样不分白天黑夜的研究测试。
智能车俱乐部的第十一届负责人、哈工大电气专业大四学生高京哲告诉生活报记者,智能车就是能自己控制速度、掌握前进方向的模型车。“智能车现在主要用于比赛,等将来智能车技术发展成熟了,还可用在我们日常的汽车上,那样会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就能坐在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里,上班、兜风、旅行!”高京哲说。
第十二届负责人韩凯歌说:“一辆智能车的‘诞生’其实很简单,在电脑上编写好程序,一块小车地盘,改机械、加电池……但完善它却要不停地调试,不断地改进。”当记者想看智能车跑的样子时,韩凯歌说那就得用他的车,因为每一辆车都有自己的“主人”,只有“主人”是最熟悉怎么操控的,别人根本控制不好。
成绩好:40人团队拿过多个全国大奖
高京哲还告诉记者,团队有40人,5个女生,35个男生,分别来自电气工程、测控技术、通信、自动化等专业,都是哈工大在读本科生。
在去年的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上,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智能车团队获得了一项国家特等奖和四项国家一等奖。“比赛前的那一个月,睡觉简直就是奢侈,有一次大家为了调整一个数据,反复试验,40多个小时都没合眼。”邱玉萍告诉生活报记者,除了日常的学习生活,她和团队成员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小车上。
比赛虽只有短短的几十秒,但说起背后的付出,刘聪坦言太不容易了,“有时候直到比赛前一个月,我设计的赛车还不能达到比赛的要求,常常是开着开着就冲出了赛道,急得我觉也睡不好,连饭都吃不下。”
盼未来:坐在无人驾驶车里看风景
据悉,在即将到来的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团队会采用无人机和智能车相结合参加比赛,因为用无人机做“眼睛”,比赛的视野就会更开阔。除了比赛,团队还有自己的小目标:想把智能车推广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让更多的人了解智能车。
“现在已有两所小学是我们定点志愿服务的基地了。”高京哲说,大家定期去学校给孩子们讲解智能车的课程,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我们还研制了智能车的简易零件组装,就是我们设计好了,然后把材料包直接发给学生,让大家组装智能车就像‘搭积木’一样简单。”目前,团队除了开发小学的教学基地,还在筹划智能车教育培训机构,今后,让各个阶层的老百姓都可以参与进来。